
考了3次才明白的那些事
第一次考作曲技术理论考试的时候,我连调式分析都搞不明白。看着那些五线谱上的升降号,整个人都是懵的。考完出来就知道完了,果然成绩出来只有52分。后来跟老师聊才发现,原来很多人第一次考都会栽在基础概念上。
第二次备考时我专门找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《和声学教程》,把每个章节的习题都做了一遍。但考试时遇到一道现代作曲技法的题目,要求用十二音序列写个8小节旋律,当场就傻眼了。那次考了68分,差2分及格,气得我三天没睡好。
第三次终于开窍了。我发现这个考试最坑的是它会把古典和声、现代技法、复调这些内容混在一起考。比如去年有道题先让你分析贝多芬奏鸣曲的调性布局,接着就要用同样的主题素材写段无调性变奏。备考时得学会在不同体系间快速切换思维。
这些备考技巧真的救命
考前两个月我开始用”3+2″复习法:每天3小时做题,2小时听作品。特别要听考题里常出现的作曲家,比如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、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。有次考试直接放了段《春之祭》的片段让分析节奏组织,幸好我提前听过。
改卷老师最看重的其实是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。有次我把”模进”写成”重复”,直接扣了5分。后来我整理了一份易混术语对照表:
最实用的备考资料其实是历年真题。中国音乐学院官网上能查到近5年的考题,我把它按题型分类整理后发现,每年必考的内容就三大块:
有个特别容易忽略的得分点是卷面书写。因为要手写总谱,我专门练了两个月五线谱速记。考试时有个女生因为谱号画得不规范,整个题目的分都丢了。 买本《音乐专业手写谱规范》提前练习,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那本就不错。
现在想想,这个考试最难的不是知识量,而是要在3小时内完成相当于平时一周的创作量。我最后一次考的时候带了5支削好的铅笔,结果全用秃了。考完右手都是抖的,但看到89分的成绩单时,觉得这三次折腾值了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