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说作曲课程远不止教写歌这么简单?
去年帮一个音乐学院的学弟改作品集,他一脸困惑地问我:”为什么我们专业要学那么多和声分析、复调这些’没用’的课?直接教写流行歌不就好了?”这话让我想起自己大一时同样的困惑。直到有次给游戏配乐,甲方突然要求”把这段旋律用巴洛克风格复现”,我才发现那些看似枯燥的课程到底多有用。
作曲专业藏着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:
那些”用不上”的课程到底在培养什么能力?
带过几届学生后发现,凡是抱怨”学复调没用”的新生,到毕设时都会真香。去年有个学生死活不肯练赋格写作,结果做电影配乐时导演要求”用卡农手法表现时间循环”,他熬了三个通宵补课。
作曲专业的隐藏课程表其实在训练三种核心能力:
音乐语言的”翻译”能力
有次帮舞蹈团做即兴伴奏,编导说”想要像水滴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”,我立刻想到用钢琴高音区琶音加延迟效果。这种快速转化能力,靠的就是平时大量的听觉分析训练。就像美院学生要画石膏像,我们得听几百首不同时期的作品来建立”声音数据库”。
创作系统的”抗风险”能力
认识个独立音乐人,只会用DAW(数字音频工作站)鼠标点点点,有次电脑崩溃差点错过截稿。而系统学过总谱写作的人,哪怕只有一张纸也能把创意落实。就像程序员要懂底层代码,我们得掌握脱离软件也能创作的基本功。
风格跨界的”变形”能力
最近帮网红改编抖音神曲,甲方要求”加入爵士元素但别太突兀”。幸好大二时被老师逼着分析过比博普(Bebop)爵士乐的切分节奏,否则根本不知道从哪下手。现在很多爆款歌都是混搭风,比如国风+电子、民谣+R&B,没有系统的风格训练根本玩不转。
(参考链接: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课程设置{:rel=”nofollow”})
下次听到有人说”学作曲不如直接写歌”,你可以问他:你会用十二音技法给科幻片配乐吗?能随手把流行歌改成交响乐吗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就知道系统学习的价值了。对了,你遇到过什么”当时觉得没用后来真香”的专业课?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