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学理论作曲的毕业生,就业市场给出了意外答案
朋友小林去年从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毕业,聚会时她吐槽:”亲戚总问我是不是要去写抖音神曲,其实我们专业能干的事多着呢!”这话让我好奇——在短视频神曲当道的时代,学理论作曲的人到底能做什么?
先说个反常识的数据: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2024年行业报告(nofollow),游戏音乐制作岗位近三年增长了210%,而其中35%的从业者都有理论作曲背景。去年帮学弟改简历时发现,他给手游写的战斗BGM用了复调技法,反而因为”层次感特别”被大厂抢着要。
那些被低估的就业方向
影视游戏音乐圈正在抢人
现在剧组找配乐师,早就不满足于”能写旋律“了。《流浪地球》音乐指导阿鲲就公开说过:”科幻片需要能设计声音纹理的作曲家,这和传统写歌完全是两套思维。”认识个学姐在米哈游做音乐设计,她每天的工作是把十二音序列和电子音色混搭,给角色设计专属音乐指纹。
教育领域藏着金矿
少儿音乐启蒙机构现在愿意开2-3万月薪找懂作曲理论的老师,原因很现实:家长不想孩子只当”考级机器”。朋友在深圳开的音乐工作室,专门教孩子用作曲思维理解古典乐,结果报名排到半年后。有个学生用巴赫的创意曲形式写了首《我的世界》BGM,直接被游戏主播买走使用权。
行业要的不是”纯理论派”
去年参与某音乐科技公司的招聘时发现,他们最头疼的是找到”能落地”的作曲人才。有个应聘者作品集里全是先锋派实验作品,但问到怎么用音乐引擎实现交互式配乐时直接卡壳。现在市场要的是: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:央音毕业的小王把微分音写成手机铃声,某大厂花15万买断版权。他说秘诀是”用学术的脑子想问题,用市井的耳朵听效果”。
破圈的关键在”翻译能力”
带学生参加行业交流会时发现,用人单位最常抱怨的是:”作曲系学生说的术语我们听不懂。”后来我们系开了门《音乐需求翻译课》,教学生把”这里需要增加声部对比”翻译成”客户想要更带劲的转折感”。现在毕业生平均起薪比三年前高了40%。
最近帮某个毕业生改求职作品集,我们把艰深的序列音乐分析报告,改成了”如何用数学美提升游戏配乐记忆点”的案例分析。结果腾讯、网易、字节三家都发了offer,最后她选了给元宇宙项目做声音架构的岗位,起薪直接对标程序员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