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考了3次才明白的那些事
去年陪表弟考理论作曲专业,看着他连续3次碰壁才上岸,我才真正搞懂这个专业的门槛在哪里。第一次考试时,他以为只要会写歌就行,结果连和声题都没做完;第二次死磕复调,却栽在了音乐史论述题上;直到第三次才摸清门道。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官网[nofollow]显示,每年报考人数在200-300人左右,但录取名额通常不超过15个,这个比例比很多热门专业都残酷。
理论作曲不是写流行歌那么简单。考试要面对四大拦路虎:
我表弟最崩溃的是和声题,规则多到离谱:平行五八度禁止、声部超越禁止、外音解决要规范…有次练习他写了20个小节,老师用红笔圈出15处错误。后来找到诀窍:每天用musictheory.net[nofollow]做和声习题,像打游戏通关一样逐个攻克规则。
备考路上踩过的坑
最容易被低估的是音乐史。很多人觉得背背书就行,结果去年星海音乐学院的真题出了道”比较蒙特威尔第与普赛尔的歌剧创作”,当场难倒大片考生。我表弟的复习方法是把500年西方音乐史做成思维导图,重点标注每个时期的”颠覆者”——比如古典时期的莫扎特怎么打破常规,浪漫时期的李斯特如何革新钢琴技法。
曲式分析题有个致命陷阱:看着谱子都能懂,自己写分析就蒙圈。有次模拟考给了一段肖邦夜曲,表弟写了”ABA结构”就被扣分,考官批注:”请说明B段第17-24小节如何通过属持续音推动再现部”。后来我们找到中国音乐学院公开课[nofollow],学会用”结构标记+技术术语+美学阐释”三段式写法,比如:
创作题最怕自我感动。有考生交了自己觉得超棒的原创,却因为没用考题指定的十二音序列技术直接不及格。考官朋友透露:他们桌上常备《勋伯格和声学》,就是用来核对考生是否严格遵循题目要求的技法。现在表弟养成了条件反射——看到题目先圈出”用利底亚调式“、”包含卡农段落”这些关键词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