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专业作曲人都藏着这个秘密?
去年帮一个独立音乐人朋友看他的新歌,发现副歌部分总是差那么点意思。我随口说了句”试试把和弦进行改成IV-V-iii-VI”,结果他眼睛都亮了:”这什么魔法?怎么突然就高级起来了?”其实哪有什么魔法,这就是专业作曲人都在用的”黄金法则”。
这个法则说白了就是一套经过验证的和声公式,就像做菜的盐糖黄金比例。你可能听过无数流行歌觉得风格迥异,但扒开谱子会发现:
伯克利音乐学院官网{rel=”nofollow”}有个有趣的统计:学生作品从及格到优秀的转折点,往往就是掌握了3-5种经典和声模进。就像我老师说的:”创新不是推翻所有规则,而是先吃透规则再打破它。”
三个立刻能用的实战技巧
肖邦夜曲Op.9 No.2开头那个梦幻感,其实来自一个简单把戏:左手弹八度根音,右手弹三和弦时故意把最高音移高八度。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发现,用这个方法写抒情段落,新手作品立马提升两个档次。试试在钢琴上同时弹:
做编曲时最头疼的就是第二遍主歌怎么编出新意。去年给游戏配乐时发现个妙招:保持和弦不变,把原本的钢琴换成尼龙吉他+延迟效果器,再在每小节第三拍加个反拍弦乐长音。网易云有首《溯》的remix版就这么处理,播放量比原版高了200多万。
总觉得自己写的旋律像某首歌?试试”节奏置换法”:把周杰伦《晴天》前奏的节奏型套用在你自己写的旋律上。去年有学员用这个方法参加原创比赛,评委特别表扬”既有熟悉感又有新鲜度”。关键是把附点节奏、切分音这些元素像乐高一样重组。
最近帮人改歌时发现个现象:那些死磕”绝对原创”的创作者,反而容易陷入套路。反倒是坦然使用经典和声框架的,往往能碰撞出意外惊喜。就像画家学素描要先临摹,作曲的捷径其实是——先把大师们的套路偷明白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