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你的作曲总差一口气?
去年帮一个作曲研究生改作品集,发现很多人都会陷入同样的误区:技术很扎实,但作品就是不够抓耳。后来我们调整了几个关键点,他的作品在申请季直接拿到了3所顶尖音乐学院的offer。其实作曲这件事,技术是基础,但决定作品高度的往往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。
教科书上的I-IV-V-I进行安全但无聊。试试把副歌的V级和弦换成降VI级(比如C大调里把G和弦换成降A),瞬间就能制造出悬疑感。我有个学生用这个小技巧写的影视配乐,直接被某视频平台买走了版权。
同样的旋律用不同乐器演绎,效果天差地别。如果你写的是弦乐四重奏,试试把中提琴声部换成低八度的大提琴,音色层次马上就不一样了。记得去年有首获奖作品,就是在钢琴谱里加了马林巴的颤音,评委说”听到了雨滴落在玻璃上的质感”。
有个常见的误解是研究生作品一定要很”复杂”。其实央音作曲系主任在一次讲座里说过[^1],他们最怕收到”每个小节都塞满音符“的作业。适当留出呼吸空间,比如在转调前空两拍,反而会让音乐更有张力。
[^1]: 中央音乐学院官网大师课实录(nofollow)
这三个工具能让你少走弯路
带过这么多作曲研究生,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创作能力,而是不会用现代工具提升效率。毕竟deadline前熬夜改谱子的痛苦,经历过的人都懂…
音高修正不是作弊
很多人觉得用Melodyne调整人声旋律是”造假”,其实国际顶级音乐制作人都在用。重点是怎么用:
这样既保持真实感,又修正了严重跑音。去年帮一个学生调整艺术歌曲,用这个方法让女高音唱出了更精准的微分音。
频谱分析比你想象的实用
看着像声学工程师才用的工具?其实在写管弦乐时特别救命:
瞬间就解决了”糊成一团”的问题。上个月有学生靠这个技巧,把原本要重写的乐章抢救回来了。
别死磕钢琴音源
总觉得自己写的管弦乐配器怪怪的?很可能是因为你一直在用钢琴音源试听。
虽然要花时间适应不同音源的响应曲线,但真的能避免现场排练时被演奏家吐槽”这根本没法吹”。有个惨痛教训:之前有学生交作业用的全是默认音源,结果现场演奏时单簧管演奏者直接问”这里确定不是写错调号了?”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