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说90%的人都没搞懂作曲技术?
去年帮一个音乐系学生改作品集,发现他把和声进行写得像数学公式——技术全对,但听着就是不对劲。这就像你照着菜谱放调料,做出来的菜却不好吃,问题出在哪?
和声进行不是数学题。很多人死记硬背II-V-I这种套路,却不知道肖邦经常用拿坡里和弦制造神秘感。有次我故意把学生的C大调作业改成降六级和弦,他听完愣了半天说:”原来和弦可以这样用?”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音乐学院大二学生写的作品往往比毕业生更生动。因为他们还没被”必须用全音阶“这类教条框住。就像伯克利音乐学院公开课{rel=”nofollow”}里说的:”规则是用来打破的,但你得先知道规则长什么样。”
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实战技巧
我电脑里存着个叫”救命文件夹”的东西,里面全是解决创作卡顿的野路子。比如上周写游戏配乐时,突然想不起怎么表现”机械感”,就翻出这个清单:
音色设计的作弊清单:
去年给独立游戏《暗芽》配乐时,制作人非要”既中国风又赛博朋克”的效果。试了二十多个方案都不行,最后是用古筝+比特失真效果器搞定的——这种组合你在教科书里绝对找不到。
千万别信这些鬼话:
有个特别实用的方法:把手机录音机当草稿本。我马桶上、地铁里哼出来的旋律,最后成品的30%都来自这些随手录的”垃圾音频”。有次在火锅店等位时录的环境音,后来成了某广告片的节奏基底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