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曲专业到底要不要参加艺考?
最近帮表弟咨询音乐学院的报考要求,发现很多想学作曲的孩子都在纠结这个问题。其实答案很简单:国内90%的音乐学院作曲系都要求艺考,但具体考什么、怎么准备,这里面门道可不少。
去年陪朋友孩子去中央音乐学院考作曲系,考官直接说:”我们最怕遇到只会弹琴但不懂和声的学生。”艺考不是单纯比谁乐器弹得好,而是要考察你的音乐创作能力。通常考试包含这几个部分:
有个误区要特别注意:很多人以为作曲系只看创作,其实乐理基础才是门槛。去年上海音乐学院初试就刷掉了60%的考生,都是因为和声题错太多。 提前1-2年开始系统学习斯波索宾《和声学》,这本书是各大音乐学院的通用教材。
不参加艺考能学作曲吗?
还真有”曲线救国”的路子。我认识个游戏公司的音乐总监,他当年就是通过普通高考进的综合类大学音乐系,大二才转作曲方向。这类院校通常有两种模式:
不过要提醒的是,非艺考路径有三大限制:
有个真实案例:去年有考生同时拿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和某211大学音乐系的offer,最后选了后者。结果发现课程设置里作曲课只占30%,现在后悔得天天往央音蹭讲座。所以如果铁了心要走职业作曲道路, 还是老老实实准备艺考。
备考期间最容易踩的坑
带过这么多艺考生,发现大家常犯几个致命错误:
盲目追求技术难度
有个学生交了首包含十二音序列技术的作品,结果考官说:”连基本的古典和声都没掌握,玩什么现代派?”初级阶段应该先打好调性音乐基础,贝多芬、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分析透比什么都强。
忽视音乐史积累
去年星海音乐学院的即兴创作考题是”用巴洛克风格写8小节旋律”,好多考生当场懵了。 把西方音乐史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整理成表格,比如:
时期 | 代表作曲家 | 典型特征 |
---|---|---|
巴洛克 | 巴赫 | 复调音乐、通奏低音 |
古典主义 | 莫扎特 | 清晰的主调音乐结构 |
考前突击乐理
和声学就像数学,靠的是日积月累。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考前三个月才开始学,每天刷题到凌晨两点,最后视唱练耳考试时因为过度紧张直接耳鸣。正常应该提前1-2年,每周保持10小时的有效训练。
有个小技巧特别管用:把手机铃声换成自己要练习的视唱片段,每次接电话都是次模拟考试。去年有个考生靠这个方法,视唱成绩从及格线冲到90分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