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90%的人都在作曲考试上栽跟头?
去年陪朋友备考作曲系,亲眼见证他把《月光奏鸣曲》的和声改得面目全非,结果被考官当场指出五个基础错误。其实很多考生都卡在几个常见误区:
备考时最好每天做15-20分钟的视唱练耳,用musictheory.net{rel=”nofollow”}这类工具做听辨练习特别管用。去年带的学生坚持三个月后,听觉分析题正确率从40%提到了85%。
那些考官不会明说的评分细节
参加过三次艺考评审的张老师跟我聊过,考官判卷时其实有套”潜规则”:
关于作品写作
千万别在再现部突然转调——这是应届生最爱犯的致命伤。有次阅卷看到某考生把C大调作品突然转到降G大调,五个考官里有三个直接打了不及格。稳妥的做法是:
关于技术理论
去年有考生在分析贝多芬奏鸣曲时,把阻碍终止说成是变格终止,这种专业术语混淆直接导致该大题零分。 重点掌握:
有个取巧的方法:多分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,他的作品技术规范又充满巧思,特别适合当范本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《作曲技术理论综合分析》里就有详细案例。
关于面试环节
千万别说什么”我的梦想是成为下一个久石让”。考官更想听的是:”我研究过肖邦夜曲的转调手法,发现他在Op.9 No.2中…”记得带自己创作的手稿原件,哪怕只是草稿——这比带精修打印稿更能体现创作过程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