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作曲考研冷门考点
去年帮学妹准备作曲研究生考试时,发现她花大把时间死磕和声题,结果考试时遇到一道15分的现代音乐分析题直接懵了。后来查成绩发现,很多考生都在这种”非传统考点”上栽跟头。作曲考研远不止四部和声写作那么简单,这几个冷门重点一定要提前准备:
备考中的实战经验分享
当时辅导学妹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她能把巴赫创意曲倒着背,但被问到”如何用音乐表现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画”这种开放式题目就卡壳。后来我们摸索出几个很实用的训练方法:
每天15分钟听觉实验:随机找段环境录音(比如地铁报站、炒菜声),用音高、节奏、音色三要素进行音乐化转译。这个方法是跟作曲家谭盾学来的,他曾在采访中说创作《水乐》前做过大量类似训练。坚持两个月后,学妹在复试即兴创作环节拿了高分。
建立自己的”音乐素材库”:准备个笔记本专门记录特别的音响效果。比如有次听到空调外机发出#F和B的持续音程,就记下来标注”可用作焦虑情绪的音乐动机”。去年国音考了”用非乐器声源设计一段音乐”,这种积累直接派上用场。
反向分析热门影视配乐:别光听好莱坞大片配乐,要带着问题听:为什么《觉醒年代》用三弦表现知识分子形象?《流浪地球2》的电子音色如何构建科幻感?这种训练能快速提升音乐语言组织能力。记得分析时重点关注:
考场上有个小技巧特别有用:遇到分析现当代作品时,先快速扫描谱面找出三个最反常的记谱特征。比如发现谱面有”自由反复””不确定时值”的标记,基本可以判定是偶然音乐风格,答题时就要往约翰·凯奇的美学观念上靠。这个方法帮学妹在分析题上至少多拿了8分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