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些年我踩过的和弦坑
还记得第一次按C和弦时,食指压不住三根弦的绝望吗?我的第一把练习琴的琴颈上至今留着指甲掐出来的月牙印。最惨的是有次练大横按,左手虎口抽筋到连筷子都拿不稳,结果发现是因为手腕角度错了——应该像握鸡蛋那样留出空间,而不是死命把琴颈往掌心里按。
关于和弦转换速度,有个反常识的冷知识:慢练才是最快的捷径。去年跟着油管教程《和弦切换的科学》{:rel=”nofollow”}做实验,用节拍器从40bpm开始,每周只加5个速度点,三个月后居然能流畅弹《成都》了。这里分享三个亲测有效的笨办法:
破解和弦进行的听觉密码
有次在Livehouse弹《温柔》,副歌突然忘谱,本能地循环了1564走向居然蒙混过关。后来看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材{:rel=”nofollow”}才明白,大多数流行歌都在用这几个万能套路:
最近发现个好玩的事:把《生日快乐歌》的C调和弦换成小调和弦,瞬间变成暗黑版生日诅咒。这种叫”和弦色彩置换”的技巧,王家卫电影配乐里经常用。比如把常规的大三和弦(明亮)换成挂四和弦(悬浮感),马上就有《重庆森林》里那种迷离味道了。
练耳时有个邪道技巧——用洗澡时的水流声当自然泛音。热水器嗡嗡声接近E音,花洒水砸地是C#,这些都能帮你校准和弦根音。当然最靠谱的还是买个Snark调音器,我那个被啤酒泡过后依然坚挺用了五年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