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老师问”什么是好旋律“,全班都安静了
上周三的作曲课上,李教授突然放下讲义问:”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旋律才算好旋律?”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声。坐在后排的小王突然举手说:”能让宿管阿姨跟着哼的旋律就是好旋律!”全班哄堂大笑,但李教授却认真地点了点头。
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帮音乐社团写宣传曲的经历。当时我们纠结于各种复杂的和声进行,结果社团成员听完demo后说:”调子记不住啊”。后来改成简单的五声音阶旋律,反而在招新时被同学们传唱。这正好印证了小王说的”宿管阿姨理论”——真正的好旋律应该具备:
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[秦文琛教授]曾说过:”当代专业作曲教育最容易陷入的误区,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。”(来源:中央音乐学院官网)确实,我们经常在作业里堆砌各种不协和音程,却忘了旋律最原始的功能是让人记住。
从宿管阿姨到专业评审的进阶之路
专业作曲不能止步于”好听易记”。去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作曲比赛时,评委组组长当面指出我的作品:”动机发展缺乏逻辑性”。这句话让我意识到,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面:
技术层面的隐形骨架
好的旋律就像建筑物,表面看着流畅自然,其实暗藏严谨结构。比如:
文化语境的编码系统
帮舞蹈系编曲时,藏族同学指出我的旋律”没有酥油茶的味道”。后来才知道:
这些细节在[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]里都有系统讲解,但直到实际运用时才真正理解。
创新与传统的平衡点
上个月给游戏公司做配乐,甲方要求”既要有仙侠感又要赛博朋克”。最后解决方案是:
这种跨界尝试反而让我在期末作业拿了高分。李教授的评价很有意思:”技术是为表达服务的,当宿管阿姨和评委都能找到共鸣点的时候,作品就成立了。”
(注:文中[]标注处实际写作时应替换为具体链接并添加nofollow标签,此处为示例需要保留方括号)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