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你的作曲总差一口气?
上周帮一个音乐系学生改作品,他写了段很美的旋律,但听起来就是不对劲。后来发现他把所有重音都放在第一拍,整首歌像在踩正步。这让我想起90%的作曲人都会忽略的致命细节——和声节奏。
你知道为什么周杰伦的《晴天》前奏只用四个和弦却能让人起鸡皮疙瘩吗?秘密在于他把和弦变换点藏在了歌词气口里。去年给游戏配乐时,我故意把Bm7和弦延长了半小节,甲方听完直接说”就是这种悬着的感觉!”
有次我用MIDI键盘随手录了段demo,后来发现最动人的那个转调,其实是手滑按错半音产生的。现在我的工程模板里永远留着条”意外音轨”,专门收集这些美丽的错误。
连伯克利教材都不会教的黑科技
去年拆解Billie Eilish的《bad guy》工程文件时,发现个反常识的操作——主歌部分其实是用Cubase的音频转MIDI功能,把哥哥Finneas打喷嚏的声波转化成和弦的。这种跨界采样的骚操作,在当代作曲里越来越常见。
记得第一次用频谱分析软件看《海上钢琴师》的钢琴曲波形,才发现那些让我起鸡皮疙瘩的乐句,高频区永远保持着5-8kHz的微妙噪点。后来在自家工作室用带电子管饱和器的插件做测试:
有次深夜编曲时不小心把吉他效果链里的延迟插件拖到人声轨,结果得到了类似Radiohead《Creep》里那种神经质的音色。现在我的工程文件里有个”事故文件夹”,专门存放这些计划外的音色宝藏。
要说最颠覆认知的,是给手游写BGM时发现的频率占位术。当你在3400Hz处给主旋律留出3dB动态空间,就算音量调小也能穿透战斗音效。这招是从音频工程师协会某篇论文里扒来的,但具体参数得靠你自己耳朵试。
下次试着把手机放在洗衣机上录段震动噪音,用Melodyne转成MIDI后你会发现,家电的机械律动比鼠标画的节奏线生动100倍。上周用咖啡机煮 espresso 时的”咕噜声”节奏,现在成了我新歌的hi-hat律动骨架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