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2025年高校音乐教学离不开作曲技术理论?
去年帮某音乐学院的朋友整理教学资料时发现,他们还在用2005年那套老教材教作曲。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全是套路化的和弦进行,连基本的声部写作都漏洞百出。这让我想起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说过的话:”技术理论不是束缚创作的牢笼,而是避免学生掉进审美陷阱的安全绳”。
现在高校音乐教学最尴尬的是什么?学生能用软件三分钟生成一段”AI作曲“,却说不出为什么这里要用减七和弦。去年某校钢琴系学生改编《梁祝》,把民族调式硬套进西方和声体系,被网友骂上热搜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技术理论缺位。其实作曲技术理论就像数学公式,你总得先学会解方程,才有资格说”我要打破常规”对吧?
和声学早就不是死记硬背的时代了
现在前沿的教学方法都在玩”技术理论拆解”:
上海音乐学院去年搞了个实验班,要求作曲系学生必须用技术理论分析自己的抖音神曲创作。结果很有意思:那些能清晰解释自己用了平行调式转换的学生,作品转发量平均高出2-3倍。这说明什么?听众的耳朵其实很诚实,哪怕他们说不清原理。
三大实操方法让理论课不再催眠
方法一:把理论变成”音乐X光机”
我见过最聪明的教法是让学声乐的学生用对位法分析流行歌曲。比如把《青花瓷》的主副歌旋律纵向叠起来,马上就能看见周杰伦怎么玩”鱼咬尾”(一种旋律衔接技法)。有学生后来跟我说:”原来方文山的词要斜着唱才不打架,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文歌原理居然一样!”
方法二:技术理论打怪升级游戏
中国音乐学院有老师开发了套”和声闯关”APP:
学生为了通关会主动翻《勋伯格和声学》,比老师催着学管用多了。
方法三:反向工程爆款音乐
去年带学生拆解《孤勇者》的作曲技术,发现个有趣现象:副歌那句”去吗配吗”的旋律,其实是把主歌动机倒过来再加半音化处理。等学生自己写作业时,有个男生用同样手法改编民歌,直接拿了校园原创大赛冠军。现在他们系里流传句话:”想写神曲?先把《作曲技法》第108页的模进手法吃透。”
记得有次听学生抱怨:”学这么多规则,创作时根本想不起来用。”我让他试试这个笨办法:准备个”技术理论急救包”,把常用技法写成卡片。比如”情绪低落→小调+减和弦””画面转场→属七和弦悬置”,现在他给网剧配乐时都会先抽三张牌当种子素材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