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曲到底是什么?从零开始理解音乐创作
很多人以为作曲就是哼个旋律记下来,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。上周帮一个做短视频的朋友改背景音乐,发现他完全搞混了”作曲”和”编曲”的区别。简单来说,作曲是创作音乐的主干,就像盖房子的设计图;而编曲是用具体乐器来实现这个设计,相当于装修施工。
去年给一个游戏配乐时,客户要求既要中国风又要有电子元素,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到调式交替(Modal Interchange)这种进阶作曲技巧。说白了就是在传统五声音阶里混入现代和声,让音乐既有韵味又不失时尚感。
作曲技术理论到底在教什么?
音乐学院的朋友经常吐槽,说他们学的和声学课本比砖头还厚。其实这些理论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,比如为什么某些和弦连接特别顺耳?为什么有些旋律让人印象深刻?
基础必修课:四大件
记得第一次用斯波索宾和声学规则写作业时,被老师圈出十几个平行五度错误。这些看似死板的规则,其实都是在避免音乐听起来”不对劲”。就像写作文要避免病句一样,和声规则确保音乐符合听觉习惯。
现代作曲必备技能
现在做商业音乐创作,光会传统理论还不够。去年给广告配乐时,客户要求30秒内要有情绪起伏,这时候就得用到:
有个很实用的方法是用手机随时记录灵感。我习惯用SoundCloud{rel=”nofollow”}存草稿,有一次在地铁上哼的旋律后来成了某网剧的片尾曲。现代作曲工具让创作门槛降低了很多,但扎实的理论基础仍然是区分专业和业余的关键。
从理论到实践:我的踩坑经验
刚开始学作曲时,总想着要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,结果连基本的和弦进行都写不顺。后来老师让我先模仿经典作品,就像学画画要先临摹一样。有段时间每天分析一首披头士的歌,慢慢就摸到门道了。
去年给独立游戏《山海幻想》配乐时,制作人要求用古筝表现科幻感。这时候传统理论就派上用场了——用古筝的泛音奏法配合电子pad音色,再套用弗里吉亚调式,最后效果意外地好。这让我明白,理论不是束缚,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