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音乐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现状
刚进音乐学院那会儿,老师总说”学音乐饿不死人”,但真到毕业季才发现,这句话得拆开理解——饿是饿不死,但想吃饱真得各凭本事。我们班32个人,现在还在做纯音乐相关工作的不到1/3,最扎心的是去年同学聚会,钢琴专业的班长在卖保险,声乐课代表开了家奶茶店。
音乐学专业就业有个特别现实的三层金字塔:
去年帮学妹修改简历时发现个残酷规律:用人单位看音乐学简历时,实操经验比学历重要得多。有同学在校期间就跟着老师跑剧院实习,毕业直接留团;而埋头写论文的,找工作反而最难。某音乐学院就业报告显示,在校期间有商业演出经验的毕业生,平均薪资比纯学术型高出40%。
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生存技能包
在琴行兼职被家长问”老师你什么学历”时,我才意识到音乐学专业要补的课太多了。除了要会弹《致爱丽丝》,还得掌握这些隐藏技能:
教学能力才是硬通货
培训机构面试时,老板让我当场模拟教5岁小孩。那些和声学、曲式分析根本用不上,关键是要会设计”奥特曼打怪兽”式的趣味教学。后来自己开工作室才发现,家长最在意的根本不是柏林音乐学院文凭,而是孩子上完课能完整弹出《小星星》。根据中国音乐家协会数据,90%的机构更看重教师实际授课能力而非学历背景。
跨界=保命符
学姐在短视频平台教乐理知识,把五线谱画成地铁线路图突然爆火,现在月收入比在乐团高3倍。音乐生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”非本专业不干”,但现实是:
有个取巧的办法:在招聘软件搜”音乐+”,会发现音乐策划、音乐治疗师这些新兴岗位,薪资往往比传统路径高20%-30%。
证书要这样考才值钱
花3000块考了奥尔夫音乐指导师证,结果发现培训机构更认”英皇考级考官证”。血的教训是:别盲目跟风考证,先蹲守目标公司的招聘要求。比如想做音乐治疗师,美国MT-BC证书就比国内某些野鸡证书管用得多。有个取巧的方法——直接去理想公司的HR微博底下问”请问贵司最看重什么资质”。
(参考链接: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{rel=”nofollow”})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