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录音棚里的那些”神仙操作”
上个月去朋友学校的录音棚参观,正好赶上他们班交期末作业。有个学生交了一段城市环境音的采集作品,把早高峰地铁站、菜市场讨价还价、公园大爷下棋的声音混成了交响乐。指导老师听完直接拍桌子:”这就是我要的声景叙事!”当场给了满分。
现在录音专业早就不止是”对着麦克风喊123″了。我们系最受欢迎的《声音设计》课上,老师经常让学生带着录音设备去各种奇葩地方:
去年帮学弟改作品集时发现,现在行业最看重的三项技能:
从宿舍到格莱美的距离
记得有次去中传参观,他们的录音系学生正在用卷积混响技术{rel=”nofollow”}还原老上海歌舞厅的效果。有个女生把外婆唱的苏州评弹采样后,做成电子乐参加了大学生音乐节,现在网易云播放量都破百万了。
业内大佬来讲座时说过,现在科班出身的学生优势特别明显:
我表弟去年报考这个专业前,我让他试了个小测试:用手机录一段雨声,然后通过剪辑让它听起来像”外星球的酸雨”。结果他加了金属碰撞的采样,调慢倍速再反向播放,效果意外地好——这大概就是招生老师想找的”声音敏感度”吧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很多游戏公司招声音设计师时,会特意问”能不能用声音让玩家感觉到37℃和39℃发烧的区别”。有个学长在米哈游工作,他说最满意的作品是用不同材质的摩擦声,让玩家听出角色穿的是皮甲还是锁子甲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