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音乐剧的黄金发展期
你知道吗?现在百老汇一票难求的音乐剧,其实在19世纪末才开始真正形成规模。1886年纽约的《黑钩子》上演时,观众席里坐着的可能都没想到,这种把唱歌、跳舞、讲故事揉在一起的表演形式,后来能火遍全球。
真正让音乐剧破圈的转折点出现在1927年,《演艺船》第一次把严肃社会议题塞进欢快的旋律里。当时我研究百老汇资料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这部戏上演后,报纸乐评版突然多了”musical play”这个新词儿,和传统轻歌剧彻底划清了界限。
去年带学生做音乐剧课题时,我们对比过数据:伦敦西区在2019年票房收入突破8亿英镑,其中75%都是音乐剧贡献的。这种艺术形式早就不是小众爱好了,现在连三四线城市都有本土化改编的版本。
为什么音乐剧能持续火爆?
说到底还是体验感太独特。记得第一次带朋友看《汉密尔顿》,他散场后念叨了半个月:”原来历史课还能这么上!”这种把信息包裹在旋律里的本事,确实是音乐剧的独门绝活。
制作成本也是个关键因素。相比动不动就烧钱的大电影,音乐剧的舞台虽然小,但演上500场就能回本。百老汇的业内人士说过个行规:只要上座率保持在65%以上,这戏就能一直演下去。这种商业模式特别适合培养固定观众群。
现在年轻人追音乐剧的方式也变了:
制作方也聪明,像《致埃文·汉森》就直接把TikTok挑战赛变成宣发主战场
要说最让我惊讶的,还是音乐剧的改编能力。去年上海演的《沉默的真相》原著是悬疑小说,改编成音乐剧后居然用摇滚乐来表现审讯戏,现场效果比电影还震撼。这种本土化创新才是行业持续生长的关键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