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戏08级音乐剧班的声乐训练秘籍
记得第一次听上戏08级音乐剧班毕业演出时,最震撼的是他们统一的高质量声线——不管唱《猫》还是《歌剧魅影》,每个人都能在真声和假声间无缝切换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有个”变态”的晨功训练法:每天6点雷打不动练1小时气泡音,先用”嘟”声滑音阶,再过渡到元音发声。我跟着试了三个月,原来容易破音的高音区居然稳了很多。
这个班出了郑云龙、阿云嘎这些音乐剧顶流不是没道理的。他们的声乐老师有套独特的”三层呼吸法”:
有次去他们琴房蹭课,看到墙上贴着《西区故事》的乐谱,密密麻麻全是铅笔标记。班长告诉我个诀窍:遇到十六分音符连唱时,要在前一个长音就偷换气,像游泳时侧头呼吸那样自然。后来我在排《rent》时试了这招,果然唱完大段歌词也不觉得憋气。
从课堂到舞台的表演进化论
他们班排毕业大戏《悲惨世界》时,导演要求所有人先做三个月的人物素描训练。演芳汀的女生真的去纺织厂上了半个月班,回来改掉了下意识撩头发的舞台腔。有次彩排冉阿让的独白,郑云龙突然蹲下来系鞋带——原来他观察到监狱里的犯人会通过小动作缓解焦虑,这个细节后来被保留到正式演出里。
音乐剧表演最难的是唱跳同步时的气息控制。阿云嘎教过我他们班的”数字记忆法”:
去年复排《摇滚莫扎特》时,我按这个方法重新设计了康斯坦斯的动线,终于不用在转圈后喘得像跑完马拉松了。他们班流传的”三分演七分听”原则也特别实用——合唱时要把70%注意力放在同伴的声部上,这样和声才会像交织的丝绸般顺滑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