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和声分析到底难在哪?
每次帮学弟学妹看考研和声题,发现大家总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——和弦外音识别。去年辅导的一个考生,模考时和声分析部分直接丢了15分,就是因为把经过音全标成了和弦音。其实只要掌握”三步排除法”:先看时值(和弦音通常较长)、再看位置(和弦外音多在弱拍)、最后查解决(是否按规则进行到稳定音),准确率能提到90%以上。
曲式分析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度解读。有次改卷看到学生把简单的单三部曲式硬生生分析成回旋曲式,就是因为死记硬背”主题出现三次就是回旋曲”这个教条。记住这个判断口诀:”看调性布局比数次数靠谱,再现部调性回归才是关键”。比如贝多芬《致爱丽丝》的主部每次都在A大调回归,这才是典型的回旋曲特征。
中国音乐学院的和声学公开课(nofollow)里特别强调过,分析古典时期作品时要特别注意属七和弦的解决方向,这是判断调性的重要依据。我自己的经验是,每天坚持分析2-3条巴赫众赞歌,三个月后看谱速度明显提升。
曲式分析实战心法
去年带的一个考生用”建筑类比法”记曲式结构特别有效:把引子看作门廊、呈示部是客厅、展开部像后花园、再现部就是回到客厅。有次她分析莫扎特奏鸣曲时突然说:”这个展开部根本是在拆客厅的墙嘛!”——这种具象化理解反而抓住了音乐发展的本质。
考研真题里最爱考奏鸣曲式,但很多人卡在展开部分析。记住这个顺口溜:”主题拆解是常态,调性游击战要快,假再现别上当,属准备段藏起来”。比如贝多芬《悲怆》第一乐章展开部,右手旋律其实是把主部主题倒过来演奏的。
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的《曲式分析指南》里提到,海顿经常在再现部玩”调性把戏”,表面看主题原样再现,实则偷偷改了和声进行。我在分析作业批改中发现,能抓住这个细节的考生,最后专业课基本都在130分以上。
创作题避坑指南
千万别觉得创作题就是随便写段旋律。去年阅卷看到有人把《生日快乐歌》改个节奏就交卷,结果和声题满分的人创作部分只得了20分。考研创作的核心是”戴着镣铐跳舞”,比如给定十二音序列创作时,试试这个骚操作:把序列倒过来作低声部,正序作高声部,中间声部用序列的逆行倒影。
配器题最容易翻车的是乐器音域。有次模拟考,30份试卷里8份写了低音提琴的high C——这乐器根本够不着这个音!记住这些救命数据:单簧管实际音高比记谱低大二度,圆号低纯五度,马林巴琴的音域比木琴整整低八度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