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曲专业到底难在哪?
去年陪表弟去音乐学院面试,看到作曲系考场外候考的学生人手一本《和声学》,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看不见的音符。有个考生突然崩溃大哭:”练了三年还是写不出像样的赋格…”这场景让我意识到,作曲专业远不是”会写歌”那么简单。
乐理是道跨不过去的坎
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秦文琛教授说过:”作曲是用音符思考的数学。”这话一点不夸张。光基础课就要啃下这些硬骨头:
我认识个学姐,大二那年每天泡琴房8小时,就为了搞懂为什么贝多芬《月光》第一乐章要用升c小调。她说最崩溃的是,好不容易写完作业,教授用红笔批注”和声连接违反禁止平行五度”——这种错误在古典作曲里就像写作文把”的得地”全用错。
创作不是靠灵感爆发
很多人以为作曲就是等”灵感来了写首歌”,其实专业训练完全是另一回事。每周都要交作业:
有次去他们琴房,看见有个男生对着谱纸抓头发——老师要求用全音阶写练习曲,他说这感觉就像”被逼着用左手吃饭”。更可怕的是作品分析课,得听着录音把总谱默写出来,肖斯塔科维奇《第五交响曲》这种大部头,经常要辨听十几遍才能把圆号声部扒准。
没天赋就学不了作曲?
技术可以练,审美更重要
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每年专业第一的往往不是童子功学生,而是半路出家的”野生音乐人”。教授们说关键在三点:
认识个从计算机系转来的学长,他靠自学掌握了Max/MSP音频编程。有次交电子音乐作业,他用代码生成了一段AI巴赫风格赋格,把传统作曲的同学都看傻了。这行现在越来越吃”跨界能力”,比如给游戏配乐要懂Unity引擎,做影视配乐得会Pro Tools剪辑。
熬过前三年就海阔天空
大四的师哥师姐常说:”等你会用技术表达想法时,就会发现之前的折磨都值得。”现在影视配乐行业里,懂作曲技术的比纯靠感觉的吃香多了。有个毕业生给某爆款网剧写片头曲,因为精准把握了”小调转大调时加竖琴滑音”的技巧,作品点击量破亿。
最近帮表弟整理备考资料时发现,各大音乐学院作曲系就业率其实很高——毕竟能熬过四年魔鬼训练的人,去音乐教育、影视配乐、游戏音效哪个领域都是降维打击。就像他们系主任说的:”我们不是在培养作曲家,是在培养能用音乐说话的人。”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