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音程度数关系表到底有多重要?
上周帮一个做独立音乐的朋友改曲子,他弹了个特别别扭的和弦进行。我问他:”你知道这个增四度为什么听起来这么’危险’吗?”他一脸懵的样子让我突然意识到,很多玩音乐的人其实根本不会看音程度数关系表。这就像厨师不会用盐度计,全凭手感撒盐——偶尔能蒙对,但永远说不清为什么。
音程度数关系表其实就是把音程(两个音之间的距离)用数字1-8度来量化。比如:
去年给游戏配乐时,有个场景需要”悬疑感”,我直接用了减五度(俗称”魔鬼音程”),甲方一次就过稿了。这种精准控制情绪的能力,全靠度数表在脑子里刻着。
怎么用这张表解决实际问题?
扒谱时不再靠猜
遇到不熟悉的和弦,用度数表分析结构比反复试弹快10倍。比如听到D-F#-A能立刻反应出这是大三和弦(根音+大三度+纯五度),而D-F-A就是小三和弦。有个学生用这个方法后,扒周杰伦《晴天》前奏从原来3小时缩短到20分钟。
作曲告别”碰运气”
我早期写歌总靠灵感堆砌,直到有次被制作人骂:”你这verse和pre-chorus的音程跨度完全没逻辑!”后来强制自己作曲前先画度数走向图,比如主歌用3-5度平稳进行,副歌突然跳到6度制造张力。最近爆火的某古风歌曲,副歌”天青色等烟雨”那句就是典型的大六度跳跃。
即兴solo时开外挂
爵士乐手为什么能随时飙出好听的solo?他们大脑里都装着度数关系数据库。练习时我会把《Real Book》里的标准曲全部转成度数练习,比如《Autumn Leaves》前奏实际是”6-5-3-2-1″的下行。现在即兴时根本不用想具体音高,看到和弦符号手指自动按对应度数走。
伯克利音乐学院官网{rel=”nofollow”}有个免费的互动音程训练器, 每天花5分钟玩那个”度数听辨”游戏。坚持三个月后,你会发现听歌时能自动脑补出和弦图谱,就像突然获得X光透视眼一样神奇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