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毕业那会儿,我拿着理论作曲专业的文凭到处投简历,结果发现现实和学校教的完全是两回事。现在工作3年了,带过5个实习生,看过太多学弟学妹走弯路,今天就把最真实的就业情况摊开说。
你以为的”高端”岗位其实很卷
音乐学院的老师总爱说”理论作曲是音乐界的金字塔尖”,但现实是:
高校教职:现在985院校招作曲理论老师,基本要求博士+海外经历+3篇核心期刊。我同学里最优秀的那个,发过2篇SSCI,去年面试某211还是被刷了,因为竞争对手有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博士后
院团创作岗:省级以上乐团每年就招1-2个作曲,通常内定。有次帮某交响乐团筛简历,30份里8个是茱莉亚/柯蒂斯毕业的,最后选了个团领导亲戚的学生
影视配乐:看着光鲜,实际接活要靠人脉。我室友给网大配乐,一集500块还得改8稿,有次甲方直接说”就要《权利的游戏》那种感觉”
最扎心的是有次帮学妹改作品集,她小心翼翼问:”学姐,我这些现代派技法写的弦乐四重奏,游戏公司会要吗?”当时真想告诉她,商业音乐市场要的是能快速产出抖音神曲的流水线作业。
没人告诉你的隐藏赛道
后来我发现,真正能养活理论作曲专业的工作,教授们根本不会在课上提:
音乐类APP的内容运营:像网易云音乐的”每日推荐”算法团队,特别喜欢招系统学过和声分析的人。我现在的同事就是武音作曲系毕业的,主要工作是用音乐理论标签给歌曲分类,月薪18K
智能作曲软件开发:有个学弟去做了某AI作曲产品的训练师,专门教AI识别不同时期的作曲风格。他说比起写赋格,调试算法参数更需要理论作曲的功底
音乐治疗师:要考认证,但时薪能到300-500。有个师姐专攻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音乐唤醒治疗,现在自己开工作室,比我们搞纯艺术的过得滋润多了
最意外的是去年认识个做音乐版权管理的师兄,他说现在最缺既懂乐理又懂法律的人。有次处理李斯特《匈牙利狂想曲》的采样纠纷,全靠他找出中间变奏部分的调式转换证据才打赢官司。
在校期间最该囤的硬通货
回头看,那些找到好工作的同学都有共同点——早早就开始攒这三样东西:
商业项目经验:给独立游戏配过音的阿杰,毕业直接进了米哈游。他的秘诀是大三就开始在SoundBetter(nofollow)接单,虽然前半年一单才50美元,但攒够了作品集
跨学科技能:会Python的音乐生简直是稀缺动物。我现在的领导就是看中我能用music21库自动分析海量MIDI文件,这技能是当初蹭计算机系的课学的
行业人脉:千万别死磕学术会议,多跑跑MIDI制造商展会、音乐科技沙龙。有次在AES音频工程学会的活动上认识个前辈,后来内推我去面试了杜比实验室
记得有次帮某音乐教育APP改视唱练耳题库,对方产品经理说:”我们需要的是能用理论解释周杰伦《晴天》为什么好听的人,不是只会分析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书呆子。”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