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小七和弦转位原来这么简单
第一次看到”大小七和弦转位“这个词的时候,我完全懵了。记得去年教一个学生弹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他死活弹不出那个味道,就是因为没搞懂转位的原理。后来我用这个方法教他,两周后他就能弹出专业级的和声效果了。
大小七和弦其实就是大三和弦加上一个小七度。比如C大七和弦是C-E-G-B,而C小七和弦是C-E♭-G-B♭。转位就是把最低音换到上面去,就像把披萨转个方向吃,味道其实差不多,但口感不一样。
我有个学生总抱怨弹爵士乐时和声太单调,后来让他专门练了一个月转位,现在即兴演奏时能玩出十几种变化。重点是要听出每个转位的色彩差异——第一转位像清晨的阳光,第二转位像午后咖啡,第三转位就是深夜的威士忌了。
3个实战技巧让你立刻见效
上周给乐队编曲时,主唱嫌副歌部分太”平”,我用转位技巧改了和弦进行,整个段落立刻有了层次感。具体可以这么做:
技巧一:贝斯线设计
让贝斯手弹转位的根音。比如原和弦是F大七(F-A-C-E),改成第一转位(A-C-E-F),贝斯弹A,马上就有R&B的感觉了。记得有次录音,贝斯手即兴用了这个技巧,制作人直接喊”就是这个感觉!”
左手弹转位和弦,右手保持原旋律。比如《红豆》这首歌,把G大七和弦从G-B-D-F♯改成B-D-F♯-G,立刻多了几分忧伤气质。我教学生时发现,很多人右手弹得很溜,但左手伴奏太死板,转位能马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技巧三:转位连接
两个和弦间用转位过渡。比如C大七→F大七,可以走C大七原味→F大七第二转位(C-E-F-A)。去年帮朋友改编《成都》时就用了这招,间奏部分的和弦进行立刻流畅了很多。要注意的是,转位不是随便用的,得跟着旋律线条走,就像穿衣服要搭配合适的鞋子。
最近在练Bill Evans的曲子,发现他特别爱用第三转位来制造悬疑感。有次我试着在原创歌曲的bridge部分模仿这个手法,结果乐队其他成员都问”这个和弦进行怎么想出来的”,其实秘诀就是把普通的大七和弦转个方向而已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