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你的音程练习总是不见效果?
上周有个学钢琴的朋友跟我抱怨:”每天练音程都快练吐了,可耳朵还是分辨不出大三度和小三度的区别。”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学音乐那会儿,也总在音程识别上栽跟头。直到后来遇到位老教授,他教了我几个特别管用的练习方法。
音程练习最大的误区就是光靠死记硬背。很多人以为记住”do到mi是大三度”就够了,但实际听辨时还是懵的。关键是要建立”听觉记忆库”,就像学外语要培养语感一样。我后来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:
有次给学生上课,我让他们玩了个游戏:把不同音程写成纸条,抽到哪个就要用钢琴弹出来并说出名称。玩了两轮后,有个学生突然说:”老师,我好像能感觉到小二度听起来特别紧张!”这就是把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效果。
这些音程练习技巧90%的人不知道
用手机就能做的日常训练特别适合上班族。我习惯在通勤时打开钢琴APP,随机弹两个音,然后快速判断音程性质。刚开始准确率可能只有50%,但坚持两周后就能到80%以上。有个小诀窍:把手机调成振动模式放在桌上,弹音程时用振动来感受音高的”距离感”。
跨乐器练习法是我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公开课{rel=”nofollow”}上学到的。比如:
这种多感官联动的方法,能帮大脑建立更立体的音程认知。去年有个学生用这个方法练习,三个月后居然能听出和弦里的每个音程关系了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倒着唱音程的效果。正常是从低音往高音唱,但偶尔反过来练习(从高音往低音)会发现新大陆。有次我让合唱团的成员们倒着唱他们最熟的《欢乐颂》,结果好几个人突然说:”原来这个下行六度这么有特点!”
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人在练习时总纠结于绝对音高,其实相对音感才是关键。就像认人不需要记住对方具体身高,而是看五官特征。试着把注意力从”这是什么音”转移到”这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感是怎样的”,进步会快很多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