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很多人以为学作曲就是每天写写歌、弹弹琴,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我表弟去年刚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这个专业,结果第一学期就被和声学和曲式分析虐得怀疑人生。这个专业要学的硬核内容,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。
那些让人头秃的专业课
和声学:音乐界的数学课
我表弟说和声学是他们专业的”杀手课”,挂科率最高。不仅要记住各种和弦的规则,还要能听辨出和弦性质。有次他为了完成作业,凌晨三点还在琴房改和弦进行,因为老师说他的终止式用得不对。
最变态的是四部和声写作,要同时考虑四个声部的进行规则:
曲式分析:解剖音乐的X光机
你以为听音乐就是享受?在这个专业里,每首曲子都要被大卸八块。从简单的二段式、三段式,到复杂的奏鸣曲式、回旋曲式,都要能一眼看穿结构。我表弟的教授有句名言:”不会分析曲式就像厨师不会切菜。”
他们分析贝多芬《第五交响曲》时,要标注出:
配器法:给音乐穿衣服的艺术
同样的旋律,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效果天差地别。他们要做各种奇葩练习,比如把钢琴曲改编成管弦乐,或者给民乐配西方和声。有次作业是把《茉莉花》改编成交响乐版本,我表弟加了定音鼓和铜管,被老师说像”茉莉花进行曲”。
学配器得了解每件乐器的:
实践比理论更难搞
光会写谱子不够,还得能听到效果。他们专业有个录音棚,经常要请演奏系的同学来试奏新作品。我表弟第一次听到自己写的弦乐四重奏被演奏时,才发现中提琴声部写得根本没法拉,弓法完全不合理。
最折磨人的是期末作品音乐会,要自己写15分钟以上的原创作品,找同学演奏,还要写创作说明。我表弟为了这个熬了整整一个月,最后演出时第二小提琴手还拉错了一个音,他差点在台下哭出来。
平时作业也够呛,比如:
对了,他们还得学音乐心理学、音响学这些看起来和作曲没关系但实际上很重要的课。我表弟现在大二,已经能一眼看出流行歌曲的和声套路,但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么把灵感变成专业的音乐语言。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